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稳中求进,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、创新发展、统筹发展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。主要预期目标:
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%;
工业增加值增长10%;
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%;
公共财政收入持平;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.9%;
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%;
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%;
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%;
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。
为确保全年目标的顺利实现,突出抓好七项重点工作。
一、着力推进项目建设,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。
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,优化投资结构,突出战略性投资,加大对城镇化、区域性发展等利长远、增后劲、强基础的领域投入;突出效益型投资,加大对带动面宽的民生、消费类项目投入;突出产业类投资,围绕现代农业、特色产业、现代服务业,开发、推进一批项目。拓宽投融资渠道,积极争取上级投资;注重提高招商项目的履约率、开工率、资金到位率,争取引进具有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项目。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.6亿元,增长26%。
二、加强环境保护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
加强环境综合整治,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,把水、气、声、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。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监管力度,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。加快乌云堤防、朝阳堤防和灌涝区等水毁工程建设;争取汛前完成乌拉嘎河治理、良种场防洪等工程建设,尽早完成雪水温堤防工程。维护生物多样性,继续加强对森林、湿地、野生动物及蓝莓、药材等林下资源的保护,完成10万亩荒山荒地和封山造林等工作。全面加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,修建防火公路48公里,提高森林防火路网覆盖率。在落实重点节能减排项目、强化运行监管、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,大力推行清洁生产,发展循环经济,全力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项目的相关政策。
三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,巩固农业基础地位。
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实施“两大平原”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利契机,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,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,实施农业经营制度改革,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、危险路(桥)改造,实施农村水毁公路的恢复建设;加大水利建设投入,确保防大汛、抗大旱,全力修复水毁饮水安全工程。优化种植结构,稳定粮食生产,力争参保土地达到100万亩,实现大豆、玉米、水稻(包括杂粮等其他作物)种植面积4.5:4.5:1的目标,粮豆薯总产量同比增长36.7%。壮大食用菌特色优势产业,大力发展棚室栽培,计划种植食用菌1.16亿袋,力争完成绿色有机黑木耳食品标志申报工作。加强气象水文预报,山洪灾害预警、动物防疫等体系建设,提高综合防控能力。
四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,推进工贸业茁壮发展。
(一)多措并举,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壮大。充分发挥省级工业示范基地优势,制定更加优惠的企业扶持政策,鼓励支持企业开展“两头在外”的进出口加工贸易,引进1-2家木材加工企业进驻帕什科沃木材工业园区,进一步扩大境外园区规模,延伸产业链条。力争完成国家级工业示范基地的审批工作。筛选引进符合我县发展的优质项目,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和成功率。积极与中国有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沟通协调,落实好大豆精深加工项目框架协议,促进项目早日落地建设;加快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招商引资工作。全县计划引资不低于4亿元,工业增加值计划实现1.65亿元,同比增长10%。
(二)加强对俄沟通,推动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。多渠道与俄方沟通联系,力争嘉荫口岸明水期顺利开关。加快嘉荫口岸港口改扩建、口岸货场地面硬化和口岸固冰通道项目建设,力争早日投入使用。口岸过货量计划实现6万吨,出入境人员达到1万人次,对俄进出口贸易额实现2000万美元。继续做好对俄农业开发,鼓励赴俄农民扩大耕种规模,转变开发模式,计划耕种俄方土地70万亩。
(三)加强调配,促进消费市场繁荣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,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。扩大城乡多样化消费需求,加强消费品市场监管,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,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。
五、依托生态资源,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。
紧紧抓住省市大力推进旅游城镇建设的契机,持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综合开发力度。重点对恐龙国家地质公园、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进行完善,推进落实茅兰沟生态园、茅兰沟自驾游基地等项目建设。积极开展恐龙馆、茅兰沟和界江游联合申报5A级旅游景区和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列入“十二五”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项目工作。完善旅游服务功能,实现旅游产业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六要素的全面发展。加大宣传力度,集中力量拓宽对外旅游市场层面;加强与外地旅行社的对接,研究线路开发、客源组织、产品宣传等工作。全县计划接待游客31.75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.06亿元。
六、推进新型城镇化、提升城镇发展水平。
强化规划引导,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,推动城镇化规划落实。提升城市承载能力,突出以县城为重点,按照“欧式风格、恐龙文化、江城特色、山水生态”的城市定位,推进主城区建设,全面谋划汽配城和礼仪服务中心等项目,建设综合农贸市场,加快路网改造、垃圾处理场、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、地下管网等工程建设,完善城市功能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,优化农村空间布局,扮靓农村风貌。
七、改善民生条件,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。
围绕重点领域、薄弱环节,加大民生投入力度。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强化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,切实稳定乡村医生队伍,提高新农合补助及核销标准,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。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,完善各类社会养老保险接续办法。抓好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收缴工作,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,构建和谐劳动关系。改善环卫工人工作待遇。完善社会救助机制,做好救灾救济,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度过春荒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,提升教师队伍素质,推进科研兴教;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,促进学生健康成长。大力开展“文化三下乡”活动,繁荣乡村文化生活。统筹城乡体育设施建设,推进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。认真做好人才服务、就业服务,继续开展全民创业,以创业带动就业。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。发展妇女儿童事业。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,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。
下载原文
相关信息
-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